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,或在炎热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,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,以高热、皮肤干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。
千万别把中暑不当回事,中暑病情可轻可重,重度中暑引发的死亡不在少数,必须引起重视。
▎那为什么会中暑呢?
夏天温度高,身体产热增加,如果防暑降温措施不足,体内的热量积蓄过多或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出现紊乱,就会极易发生中暑;汗腺功能障碍、散热功能障碍等也会引起中暑。
— — 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、轻度中暑、重度中暑三型。
▎先兆中暑
体温正常或略微升高 (<38 ℃)情况较轻的中暑阶段。只要尽快脱离高温环境,转移到阴凉的地方,及时通风降温补充冷盐水,短时间就可以恢复。
主要表现是:
▎轻度中暑
情况相对于先兆中暑较为严重,表现为症状继续加重,体温上升到38摄氏度以上,并且出现皮肤灼热、面色潮红或脱水(如四肢湿冷、面色苍白、血压下降、脉搏增快等)症状。
但是经过及时救助处理,数小时内也可恢复。所以发生中暑也不必过于慌张,及时采取救助措施即可(中暑急救措施,详见下文)。
▎重度中暑
因为重度中暑不及时治疗极易发生休克,危及生命。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。
热痉挛属于热射病的早期表现。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或抽搐,这种疼痛较为剧烈。有心脏病史的病人,低盐饮食者,或者在凉爽地方静坐1小时后症状仍不缓解者,一旦出现症状就要赶紧上医院。
热衰竭起病迅速,患者常出现眩晕、呕吐、痉挛、昏厥等症状,体温升高,但低于40℃。
如不及时干预治疗,会快速发展成热射病。
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?
中暑一般属于急诊科疾病。如果是轻度中暑不需要送到医院,只需要离开当时的环境就可以。患者大量喝水,吃冰的东西情况会好转。
根据患者情况,如果持续喝水降温效果不好,中到重度的中暑才需要送到医院,送到医院一般是送到急诊科。
学习中暑相关疾病的症状和体征,以及如何治疗的方法。同时常备防暑药物,如仁丹、十滴水、清凉油、风油精、暑症片、夏桑菊颗粒等。
▎一移:迅速脱离高温环境,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,同时垫高头部,解开衣裤,以利呼吸和散热。
▎二敷:头部先用温水敷,后改为用冷水、冰水敷。
▎三饮:饮用含盐饮料,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,同时补充部分无机盐。
▎四擦:因高温、高湿、无风,身体散热困难时,可用冷水或冰水擦浴至皮肤发红。
▎五降:当体温高达40℃以上,中暑者出现昏迷、抽搐等症状时,尤其是面对热射病患者,救治要遵循3个原则:
1、快速、有效、持续降温。
2、迅速补液扩容。如果难以口服补充液体时,要静脉补液。
3、控制躁动和抽搐。同时拨打120,尽快把病人送到医院急诊科就诊。
1、蒸发降温:用凉水喷洒或向皮肤喷洒水雾,同时配合持续扇风,可以实现有效降温。
2、冰敷降温,冰袋物理降温,要注意防冻伤。
3、在医疗许可的情况下,也可使用体内降温、药物降温的方法。
——
凡患者由于疾病急性发作,突然遭受外伤或异物侵入体内,甚至生命处于危险状态或非常痛苦状态时,均属急诊范围,医院均需进行急诊处置。
一般来说, 急诊范围大致包括:
▎1、各种急性外伤;
▎2、突发急性腹痛、胸痛;
▎3、高热(38.5℃以上) ;
▎4、腹泻、呕吐、严重脱水;
▎5、各类休克;
▎6、各种类型的急性出血;
▎7.急性的重要脏器功能衰竭;
▎8、抽搐与昏迷;
▎9、呼吸困难;
▎10、各种意外伤害,如中毒、中暑、溺水、触电、烧烫伤等;
▎11、 慢性疾病急性发作、恶化;
▎12、其他医生认为符合急诊条件者。
——
· 从事急诊科、神经科专业10年余,擅长对急性脑血管疾病、癫痫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、周围神经病、急性心肌梗塞、胸痛、急腹症、高热、中毒、中暑等疾病的诊治。
——
急诊抢救室分为复苏区和急救区,可同时抢救3-4名危重症患者,配有进口呼吸机、除颤仪、可视喉镜、心肺复苏机、全自动洗胃机、中心供氧及中心吸引装置、信息系统、心电监护仪、十二导心电图机、快速血糖仪等,可同时开展64排螺旋CT、X线、超声及各种实验室检查。急诊手术室可进行严重多发伤的急诊手术前准备。急诊科利用医院大规模集成信息系统,实行诊疗信息化、急救管理数字化等先进的模式。